-
拉开职场差距,从不是加班多长下班多晚
-
同事W最近很郁闷。下班后拉我去喝酒,到餐馆刚坐下,撬开一瓶啤酒灌满杯子,没等我碰杯就一口噎了进去,随后说道:“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我和G 同时来的公司,同时转的正,都在公司工作2年,为什么他的工资比我高!”
他突来的抱怨让我有些错愕:“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
“今天他在参会时,需要一份文件让我在他电脑上找到发给他,找资料时我看到了工资单”W说。“我加过的班不比他少,早上来公司不比他晚,为什么我的工资却比他少。”
W和G都在这座城市上的大学,也几乎同时进的这家公司实习,两人毕业后就直接来到公司工作,后来也都转了正。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W和G情况的差异,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其实员工对工作的认知心态分两种:一种创业者心态,另一种打工者心态。
此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前者重大局,后者重局部;前者更看重公司的总收益,后者更看重个人的直接收益。
公司的中上层普遍拥有“创业者心态”,而中下层“打工者心态”较为常见。
“打工者心态”在美国心理学界也被喻为“小职员心理”,这种心理具体表现为: 能够中规中矩地完成工作,但对工作并无热情可言;相比于公司的突破和发展,每日一次的下午茶或是每月一次的奖金激励更让他们快乐; 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打工者思维更多追求当下的稳定,所谓稳稳的小幸福,每天的小确幸;而股权思维更看重的是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还不错的眼前利益。
说白了,打工思维要的是现在,一分钱一分货的小作坊买卖心态。 而股权思维看重的是未来,目光在未来,看重的是未来的价值。
而拉开职场差距的从来不是加班有多长,下班有多晚,谁比谁干活更多。而是从一开始对工作认知方式就有差异。
罗振宇曾说道过他这样一个朋友,他朋友在杂志社当编辑,经常跟他抱怨:“你知道吗?我现在练成了一招。”
罗说:“什么招?”
“我编辑任何文章,只用三个组合键,就是Ctrl+V(复制)、Ctrl+A(全选)、Ctrl+X(剪切),多一个我都不用。”
罗问他:“你干吗这么挑战自己?”“我要对得起单位给我的那份钱。因为老板给钱太少,所以我只用复制、全选、剪切这三个组合键,就把这份工作对付了。”
罗又问:“你这样编出来的文章好吗?”
他说:“当然不好了,只能算凑合。”
“那你的水平这几年是进步还是下降了?”
“下降得厉害,我现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着。”他说
“那你何苦呢?你让自己的水平不断地下降,然后整天复制、全选、剪切跟老板这么对付着,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身价不断地贬值呢?”
他这位朋友说:“我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给我那么点钱?”
大家明白这个死循环了吗?因为老板只给这么点钱,所以他只能凑合;他这么凑合,做事没效率又没质量,老板只能给他更少的钱,于是他就倒霉了。
不难看出,罗胖和他朋友的对待工作本质上是思维认知的差异。一个更看中更看重个人自能力是否提升,另一个则看中眼前的利益得失。两个人对工作本质认识不一样,自然行动结果也不一样。
而有能力的人从来看中的不是为公司多付出多少而感觉到吃亏。而是永远在关注自身能力有没有提高,自己的价值有没有提升。因为他们知道价值提高,收入增长是必然。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们认知的局限性问题。生活中,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很厉害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认知系统,而这套系统,会成就我们,但更会局限我们。
以前上学时老师父母灌输的,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安稳工作的认知思维,在与现实对接时才发现是那么的不匹配。
真正到了职场才知道,相较于多背几页书,做好一个提案更难;相较于早出晚归的加班,行动力强、效率高的员工更招公司喜欢;相较于“安安稳稳”日复一日重复着手头的工作,有目标的提升自己能力更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个人构念是指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我想W和G的本质差异就自于此吧。
职场比拼的从来不是加班有多长,下班有多晚,谁比谁干活更多。而是认知方式指使的做事的方式。
-
推荐阅读您可能感兴趣的课程
含 院校名录+十年真题+面试宝典